健康科普
导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1.6~5.5/1000导管年。与置管部位和置管时间有关:股静脉感染率最高、颈内静脉次之,锁骨下静脉最低;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大。
导管感染可分为:导管腔内细菌定植、导管出口感染、导管皮下隧道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
导管腔内细菌定植:大都是没有临床症状,只在导管血培养时发现细菌,但菌落数不会特别多,日后可能发展为导管血行性感染,须密切关注。
导管出口感染:较多见,与局部卫生差有关,表现为导管出口局部红、肿、分泌物增多等,通常无全身症状。治疗:用碘伏或安尔碘每日局部换药;局部禁止使用膏剂。
导管皮下隧道感染:可由出口感染延伸或隧道表皮破损导致细菌侵入皮下隧道。临床可有隧道红肿隆起,挤压隧道可出现导管口溢脓或脓血,沿隧道有压痛。治疗:加强局部换药,导管口溢脓挤出脓液并用敏感抗生素盐水冲洗;无效时应更换隧道,严重者需要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主要与透析连接管路时不规范操作有关,典型临床表现为透析开始1~2小时后发热、寒战,持续5~12小时,多于当日消退,下次透析时又开始发热及寒战等。临床带透析导管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外周血培养和经导管血培养阳性,并除外其他感染,即考虑导管相关感染;若外周静脉血培养及经导管尖端培养为同一种菌则可确诊。临床上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者应立即检查血常规,做经导管及外周静脉血病原学检查,开始抗感染治疗。因导管内生物膜的存在,正常浓度的抗生素很难杀死生物膜的细菌,因此怀疑为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时采取抗生素封管和全身性抗生素联合治疗。
由于带cuff血透导管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见,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肠球菌,念珠菌;所以经验性抗生素选择须兼顾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一旦培养结果明确了致病菌,应立即选用特异性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疗效较好,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疗程可为1周;对金黄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疗程应为10~14天;抗生素封管溶液间期一般为24至48小时。
经治疗48小时不出现发热,临床症状稳定,可以保留导管,治疗完成后1周需复查血培养;若经抗感染72小时无效或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者建议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可并发转移性感染包括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关节炎、骨髓炎等,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易出现血源性并发症。若经抗感染治疗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仍存在,尤其导管已拔除后感染仍存在,则应考虑存在导管相关性转移性感染,需立即拔除导管,抗炎疗程要应延续到4~6周。
对于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每次透析时检查导管出口和皮下埋置穿刺点皮肤有无感染,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检查确认无感染后再连接导管;每次透析需更换敷料,使用透气纱布和透明的胶带;使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工作人员和患者戴口罩,导管的每次接卸和包扎护士带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