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脑卒中康复知识小问答(一)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也称为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脑缺血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1.脑血管病的危害,在我国的形势是什么?
据国际流行病学调查,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脑血管病将占世界疾病负担的49%。近10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发达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每年我国为缺血性脑卒中支付的医疗费用超过100亿人民币。在我国,脑血管病全国病例700万,每年新发病历250万,每年死于卒中150万,2/3留下残疾。如果以时间计算的话,每21秒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卒中,每12秒有一个中国人发生卒中。
2.为什么说脑血液循环的意义很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部位,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成人脑重1400克左右,约为体重的2-3%,每分钟需动脉供血800-1200ml,占全身血液量的15-20%。脑的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及25%。脑组织几乎无葡萄糖和氧储备,故需不断地依靠血液输送氧与葡萄糖以维持脑的正常功能。血供停止6-8秒,脑灰质组织内即无任何氧分子并约10-20秒之间出现异常脑电图。停止3-4 分钟脑组织葡萄糖消耗殆尽。脑缺氧2分钟脑活动停止,缺氧5分钟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如脑的血液供给减少至临界水平(约为正常值的50%)以下,脑细胞的功能只能维持数分钟。
3.脑血管病的病因是什么?
(1)使血管壁改变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2)使血液成分改变的病因有: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另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使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病因有: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
(4)其他病因: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导致供血不全;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如空气、脂肪、肿瘤等)。
4.脑血管病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1)颈内动脉系统损伤的表现:偏侧或单肢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主侧半球常出现失语。
(2)椎基底动脉系统损伤的表现:眩晕伴恶心、呕吐,很少出现耳鸣;四肢无力或双下肢无力;复视、眼震、供济失调、平衡障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交叉瘫等;猝倒发作:迅速转头时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而倒地,意识清楚,常可立即自行站起,此种发作可能是脑干内网状结构缺血使肌体肌张力突然减低所致。
5.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年龄与性别;家族史;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服避孕药;饮食;动脉杂音;血液因素;感染;地理分布;眼底动脉硬化;TIA;生活方式;应激;季节和气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其中可通过改变周围环境和生活习惯来降低危险因素的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其他危险因素近些年来高发的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此病可造成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发生脑梗塞,可考虑应用叶酸和维生素B族予以治疗。另外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近期认识并引起广泛重视的综合征,其特征性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伴或不伴糖耐量异常)等,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
6.为什么要进行卒中后的早期康复治疗?
虽然脑血管病来势凶猛,致死率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医学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因为存活率提高,所以存留有后遗症的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在中风的急性期后(通常指2~3周内)约2/3患者残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如认知和知觉功能障碍交流和言语功能障,心理或情感障碍等,最常见的还是运动的(常伴随感觉的)功能障碍—偏瘫。这些患者无论是给家庭还是给社会都带来了相当沉重的负担。
脑血管病患者在医院进行完急性期治疗后,一般选择出院回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长期卧床,最后往往死于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感染,褥疮等)。还有一部分患者进行了相当艰苦的自我“康复训练”,虽然部分恢复了肢体功能,但是往往由于过度训练肌力如上肢的拉力、握力;早期架着患者“行走”增加下肢的肌力,患者会出现偏瘫步态“行走”等误用综合征,表现为患者可能开始发现,自己的胳膊怎么总爱往上蜷,腋下和上臂(实际上是胸大肌和肱二头肌)开始发紧,手指张不开,越攥越死。大腿却是越来越直,直到硬的像条棍子,而脚踝特别喜欢往里撇。这就是我们医学上讲的卒中后“痉挛”和典型的痉挛模式。严重妨碍患者实用功能的恢复。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脑卒中患者不能以恢复肌力为标志,而应以运用各种技术打破痉挛模式,建立随意的、协调的、分立正常运动模式为目的,进行“早期的,正确的,合理的康复训练”。
目前为止,一些生物,医学的研究,都没有证据证明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具有再生能力,然而一些动物实验和临床医学现象,会发现脑卒中后丧失的脑功能(如运动功能),可以有某种程度的恢复,这说明在大脑损伤的恢复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于再生的其它恢复机制如功能重组和促通技术的理论,这些机制已经成为现代偏瘫康复医疗的指导思想,并且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今天,早期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临床工作的常规。
7.脑相应部位损伤的意义是什么?
(1)额叶参与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顶叶参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枕叶参与视觉信息的整合。颞叶参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其中额叶前区和顶后皮质是运动控制的最高中枢,功能是参与抽象思维,制定运动方案和预测动作结果。上述有关脑的各叶损伤患者会出现相关活动的异常。
(2)内囊损伤会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偏盲。
(3)基底节损伤后,随意运动启动困难,因为基底节功能过滤掉高级运动中枢下达的不适当运动,功能是随意运动的选择和启动。
(4)小脑损伤表现为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和意向性震颤.
(5)脑干对运动的控制表现为通过颅神经运动核以控制头面部肌肉的运动,起自脑干核团的传导束通过脊髓控制头,颈,及躯干运动。脑干相应颅神经和传导束损伤会使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减低,躯干和近端肌肉平衡性,协调性和运动控制能力减低。
(6)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通路的损伤表现为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点间的距离。
(7)锥体外系损伤影响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使肌肉张力异常(通常出现肌紧张),不能维持体态姿势。
8.为什么大脑中动脉最容易损伤且功能障碍会较严重?
大脑中动脉是劲内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半球上外侧面顶枕沟以前的大部分(供应大脑半球2/3的血液),中央支供应内囊、尾状核、豆状核,与主干呈直角相连,因此在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时易破裂出血,豆状核纹状体动脉——出血动脉。
另外,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未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在脑底部吻合成环状,由于环内的血液彼此相通,可对脑血液供应起调节和代偿作用。而大脑中动脉不参加此动脉环的血液循环,所以当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时,不能通过其他动脉对脑血液供应起调节和代偿作用。
一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或中央肢闭塞会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偏盲。甚至有单侧忽略等障碍。
9.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标及训练原则是什么?
目标: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结合,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争取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较弱肌肉力量训练。训练要按照神经发育学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大到精细,从近端到远端的训练顺序。
10.脑卒中康复急性期治疗有哪些?
急性期治疗是指发病数日,应以抢救为主,尽早康复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预防关节挛缩、变形方法有
①按摩;防止和减轻水肿;感觉刺激,肌张力高者用放松手法;肌张力低者用刺激的手法。②被动活动:由小关节→大关节。③体位:卧位时: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
11.脑卒中康复恢复期治疗有哪些?
恢复期治疗一般包括:
(1).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应鼓励病人在床上进行主动活动(翻身→坐位Ⅰ级平衡)。
(2).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3).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同时继续抑制肌肉痉挛。
运动训练按照人类运动发育规律,从翻身→坐→坐位平衡→双体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位→站立平衡→步行,大多数病人可越膝立位和跪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