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安宁故事一——生死两相安的告别
“父亲不吃东西,已经有三天了,睡眠的时间越来越长,醒来的时间可能都不超过4个小时,昨天晚上却突然说全身疼的厉害,要求去住院,在我们家附近的医院急诊科处理后,疼痛倒是缓解了,可我感觉他情况不好,安大夫,你们安宁病房有床位吗?我想现在送父亲来住院。”
听到电话中徐老师女儿徐娟焦急的声音,安大夫回答:“好吧,你们过来吧!”
一个月前,安宁病房刚刚开张的时候,徐娟曾经去咨询过。徐老师罹患大肠癌肝转移晚期,那个时候老人身体虽然虚弱,基本卧床,但还可以进少量的流质饮食,每天短时间地看看电视,和家人聊会儿天,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安大夫建议“你们找机会征询一下老人家自己的意见吧,就他目前的情况,应该还没有到最后的时刻。这样的病人,每一次住院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如果他自己愿意,最好尽量延长能在家里的时间。如果有什么新出现的情况,随时可以和我们联系。”
入院的时候,徐娟告诉接诊的医护和社工,父亲是一位教授教育心理学的老教师,从来都言传身教她们做人凡事都要为自己负责任,尽量不麻烦别人,非常注重生命自主权利,要求尊严。
“在我们居住的院子里,同事、邻居们一旦遇到什么难以决断的问题,经常会说:‘我们去问问徐老师吧,听听他怎么说。’家里的下一辈年轻人,也因为老爷子卓越的解惑智慧,称之为‘奇异老人’。”
之前的治疗,家人也都是在充分地尊重徐老师自己意见的前提下共同做的决定,老人家明确地表达除非出现严重的痛苦,尽量不做医疗干预,如果需要,他会明确的提出要求,希望最终能够平静安详的离世,所以他一直没有住院,即使在完全卧床的情况下,睡醒之后,依旧安静地阅读或做数独。
“当父亲在微信上读到琼瑶关于生命末期预先照顾计划的公开信时,颇为不以为然,‘我多少年前就这么做了,所有的身后事早都安排好了!’”
“我知道老爸会越来越衰弱,但真的不知道他最后可以住哪里,所以有很大的焦虑。当我那天看到安宁病房的介绍时,甭提多高兴了,我想真是老天有眼,这样的病房就像是专门为他老人家量身定做的一样!”
由于徐老师患有严重的听力损害,基本失聪,又很虚弱,所以沟通都只能将简单的问题书写在纸上,通过老人点头或摇头来完成。除了有两次因为疼痛要求镇痛治疗之外,徐老师基本都是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睡觉。每当看到医生询问“我们能为您做点什么吗?”的时候,他总是笑一笑,然后摇摇头。
有一次查房的时候,宁大夫问徐娟:“徐老师就这么一直睡着,我们好像帮不了什么忙。”
徐娟回答:“哦不,你们帮了大忙!自从住进安宁病房,我们感觉到爸爸的身心较前明显放松了,非常安定踏实,于是我们的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了地,你们带给了我们很好的安全感,非常感谢!”
徐老师不能再喝水了,意识反应也变得微弱。女儿开始担心父亲是否会不舒服又没能力表达,看着他还平静的面容陷入了纠结。
宁大夫握着病人的手,另一只手拿着写的大大的“您口渴吗?是否需要输点液?”的A4纸,结果徐老师注视了一会儿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宁大夫又写:“您要是想输液,就捏我的手一下,要是不同意呢,就捏两下。”结果,明确的感觉到手指头被握了两下。
“ 面对死亡,原来可以如此淡定!”那天回到办公室,安大夫、宁大夫和社工小爱都一致表达:“徐老爷子是我的偶像,希望自己也可以活成他那样!”
两天后,徐老师平静安详地离去。
徐娟再次回到病房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谈起父亲生前的所有选择,都是遵照他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感觉心里特别平静和安慰。
徐娟说:“生命自主,是尊严的前提。生死两相安的告别,是真正的善终。真诚感恩安宁疗护!”
注:文章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