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科普小知识-病理科之免疫组化
许多病友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收到的病理报告上除了诊断结果外、还会出现“免疫组化结果:xx,xx…”这样的内容,或收到病理报告延时通知、原因是需要做“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或辅助诊断。大家就会问了:这个“免疫组化”是个什么东西呢?
免疫组化全称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病理诊断工作中常用到的一项技术,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即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已知的、带上了能与显色剂结合基团的抗体、检测未知肿瘤细胞内的抗原,从而达到确认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明确肿瘤恶性程度、以及寻找肿瘤治疗靶点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提高及对医疗风险意识的增强,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在解决肿瘤及疑难病理诊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在许多非肿瘤的疾病也能依靠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获得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所以免疫组化能广泛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病理诊断。从技术层面讲,免疫组化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结果可靠、相对操作简单且便宜,作为靶向药的指导指标、能替代一部分分子技术,因此,免疫组化技术是病理科实验室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病理科医师做出精准诊断最重要、不可或缺的武器。
在病理科,免疫组化技术的主要有三个作用:
一、帮助诊断,主要是肿瘤的诊断:淋巴结的疾病很多都需要免疫组化的帮助,比如淋巴瘤的诊断以及分型;再比如转移癌来源的判断,常常有患者因为浅表淋巴结肿大进行活检,发现是癌转移至淋巴结,一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
二、预测预后判断患者预后,就是患者常问到的“我这个肿瘤是好还是不好?”比如结直肠癌中BRAF阳性的患者一般预后比较差。
三、指导临床用药。患者听说的最多的乳腺癌中ER、PR、HER-2检测:ER、PR阳性患者预后好、术后可以不做化疗、只用内分泌治疗,儿如果ER、PR阴性,则内分泌治疗往往无效;HER-2阳性的乳腺癌虽然恶性程度高,但可以使用靶向药赫赛丁进行治疗,等等。另外的例子包括ALK阳性的肺腺癌可以使用靶向药克唑替尼、胃肠道间质瘤CD117阳性可以使用格列卫治疗……随着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问世,免疫组化还将进一步为分子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常一份标本到病理科直至病理报告签发需要3-5个工作日,但如果要做免疫组化则需要延长1-3日不等的时间。大家可能还有疑问:1、还需要再开到取组织做检查么?2、做了免疫组化就能确诊么?
病理诊断是对患者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检查,包括大体观察和显微镜下的观察、得出结论,有所谓知道“金标准”之称。以大家都熟悉的活检(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为例,其简单过程是:1、观察病变组织大体,2、将体重最可疑部分制成切片、染色,3、显微镜下观察,其中染色常规将宣布核染成蓝色、细胞浆染成红色,我们称之为HE染色。当显微镜下发现病变组织形态可疑时,我们就需要对这部分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其中就包括免疫组化,它属于一种特殊染色,不需要再取活检做的。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免疫组化技术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难题。大部分病例通过免疫组化是可以确诊的,但少数疑难病例可能仅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无法明确诊断,尤其一些软组织肿瘤、血液系统肿瘤等,需要进一步做分子检测辅助诊断。另外,病变组织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如未及时放入固定、固定液偏酸等,正确的做法是:组织标本离体后30分钟内放入中性固定液中,固定液量为标本体积的5-10倍,固定时间6-72小时,这样才能保证标本免疫组化的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