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医院文化|English
365英国上市官网
你所在的位置:院报院刊 院报院刊 >> 海医院报 >> 2016 年 8月 第 8 期>> 正文

2.jpg

版面目录

心内科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双血管闭塞、心源性休克、心肺复苏后患者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14

4_页面_2_图像_0002.jpg

6月26日星期日凌晨3时左右,一位40岁看上去身强力壮的男性患者此时痛苦得眉头紧皱,全身大汗,胸痛已持续2小时,心电图提示患者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医师在给予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通知心血管内科、放射科等全部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并电话通知在家休息的常宇锋和朱宏旭医生立即赶到医院参加抢救。

医生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建议紧急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人命关天、分秒必争,可是患者家属从来没有经历过类似情况,有些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时间在患者家属的犹豫不决中流逝。大约1小时左右,患者家属终于决定同意接受紧急介入治疗,绿色通道迅速启动。然而,此时患者的心电监护突然显示心率下降,最慢达20次/分,心电图提示出现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导联ST段亦出现抬高,这意味着患者同时出现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随时可能出现心跳停止。医生立即指示给予阿托品静推提升心率,但由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血压下降至50/30mmHg,反复发生室速、室颤,反复给予电复律,病情急转逆下,情况变得万分危急。家属吓傻了,在一旁失声痛哭。而心内科介入医师们临危不乱,指挥并参与抢救,并通知了心内科主任卢清玉和当天的介入二线刘庚到场。

朱宏旭医师成功安装了心脏临时起搏器,保障心率不再减慢,刘庚和常宇锋一起成功安装了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帮助血液循环。经大剂量升压药、临时起搏,IABP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之后,患者血压仅仅维持在90/60mmHg左右,仍频繁有室速、室颤发作。介入医师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如此危重的病情,只有介入手术才能抢救生命。现在患者情况极不稳定,上手术台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手术成功后患者或许有一线生机,可术中猝死的可能性极高。一旦患者死亡,介入医师们将面临的可能是家属们的不理解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希望,卢清玉主任再次和家属们商榷,承担着巨大压力,决定带领大家前往导管室紧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卢清玉主任亲自和急诊科董叶子医生一起把患者护送到了导管室,早就等候在导管室的张青、雷蕊护士已经准备好了手术用品,协助刘庚和常宇锋医师迅速完成冠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提示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右冠脉中段完全闭塞。同时两支血管完全急性闭塞的情况非常罕见,意味着死亡率成倍的升高。此时医生们已来不及多想,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去争取最好的结果。在卢清玉主任的指挥下,成功开通了右冠脉并植入支架,恢复了右冠脉的血流。但在开通前降支的过程中,患者再次出现2次室速、室颤,均给予电复律,电击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全身抽搐使手术器械不可避免地从冠脉口脱出,但医生们凭借多年培养的扎实技术和沉稳的心态将指引导管迅速复位,终于成功地在前降支也植入了支架,手术获得了成功。患者的血压在大剂量升压药的维持下,终于能够稳定在90/6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90%以上,没有再次发作室速、室颤,患者被平安转送至了CCU住院。事后统计了一下,电复律的次数竟达到了20余次,这意味着医生20多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急诊医师、内科住院总、心内科介入医师、导管室及CCU的护士们,用自己的行动最好地诠释了医师的意义。

心内科/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