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冬奥会隔离点保障工作纪实
2022年,中华大地再次迎来奥林匹克主火炬点燃的神圣时刻,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在海淀区卫生健康委的部署下,医院联合佑安医院、航天中心医院,在海淀隔离点共同组建医疗保障团队。
1月5日由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董建平,医务科副主任杨军,医学装备科张毅和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梁丹组成的工作小组进驻隔离点开展前期筹备工作,完成了闭环管理区域“三区两通道”改造,在隔离区按照抢救室的标准建立了临时医疗区。
1月14日接受冬奥组委、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疾控中心、佑安医院、地坛医院专家考察团现场检查,并顺利通过验收。1月19日,所有工作人员正式入驻。外围指挥部由杨军、张毅及心血管内科刘育良组成,负责信息接收、传递和上报;内围负责客人的健康监测、核酸采集和客房服务,包括呼吸与危重症科梁丹、急诊医学科海翔、感染性疾病科钟若忻、刘佳佳以及来自佑安医院、航天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和中关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翻译志愿者。
为了给国外来宾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队员们仔细梳理工作流程。语言障碍、防护服体力消耗、潜在的交叉感染,都会大大增加工作难度。董建平、杨军再次强调,保证客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是最基本的底线和原则。一次次的培训学习,一次次的实地演练,一遍遍的讨论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每个人都对应对方案烂熟于心。
1月29日夜里接到上级指示,队员们将转场至新的隔离点,新的地点人口密度较大,无疑增加了工作难度,工作人员零感染是隔离点的底线、红线,坚决不能破防。为了保证闭环管理,工作人员的生活区在900米之外,每日乘坐摆渡车往返于两个隔离点之间。
1月30日晚上到达新隔离点,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隔离点内通风设施改造,三区两通道设置,医疗区建设,摄像头安装,服务人员培训……董建平副院长携团队各组负责人立即紧急召开会议,带领大家迅速投入到接下来的筹备工作中。
在除夕、春节时,工作人员仍然忙碌在隔离点的各个角落,重新部署、规划、改造。搬运物资、搭建医疗区、检测新设备、清点药品、防疫物资的摆放、客人中英文提示的制作,短短2天,队员们做到了。2月3日,专家考察团实地考察,隔离点验收通过。
为了深化团队配合,队员们开始日复一日的模拟演练,针对客人入住、面诊、转诊、会诊以及转出的各种场景进行训练。2月15日元宵节,海淀区卫健委副主任王洪波来到工作组慰问,对大家这段时间的工作表示认可。2月21日,所有队员再集结,为冬残奥会保障,开启新的征程。
2月23日指挥部接到通知,一位残奥会随行官员将转入隔离点。经历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在指挥部和内围医疗组的密切配合下,这位客人顺利入住,紧接着是第二位、第三位客人陆续入住。为满足客人的需求,凌晨3:00,海翔、梁丹仍然坚守在红区内,他们要亲自把快递送到客人手中。隔离点的工作是艰苦的,冬天的冷风吹到腿上寒冷刺骨,但是队员们心里是温暖、有力量的。因为肩上担负着医院的嘱托、后方有国家的支持,白衣执甲、勇往直前。
就这样,医疗组顺利地完成了首次任务,整个团队对后面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信心。除了为客人进行核酸采集和每日面诊之外,队员们每天还会以面询、微信、电话及邮件等多方式接收外宾的个性化需求。信息员作为“小管家”,既要实时了解客人入住期间的个人需求,又要配合奥组委运转状态、保证卫生防疫工作、发送核酸报告结果。在和客人的沟通中,他们对队员们无微不至的服务和专业态度表达了高度感谢和敬佩,并主动要求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发给家乡的亲友。
时间过得既慢又快,告别了寒冷的冬天,队员们迎来了阳春三月。在这段朝夕相处的时光里,大家成为了彼此最亲密的战友。摆渡车里深情的挥手,隔着红栅栏遥远的张望,24小时连线的手台,时刻准备集结的日日夜夜,无一不在诠释着一句话:一起向未来。终于,最后一位客人核酸转阴,客人将踏上回到家乡的路途,钟若忻、刘佳佳主动请缨前往隔离点完成这最后的任务。凌晨39分,外国大使馆来信,客人已顺利登机,全体工作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至此,隔离点医疗保障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厚积薄发的积淀精神、不惧挑战的拼搏精神、美美与共的和谐精神,在每一位海医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冬奥会只是开始,而并非结束。队员们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把奥运圣火传递下去。冬奥再见,一起向未来!医疗保障团队/钟若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