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糖尿病健康宣教
糖尿病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疾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症状明显且重,可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多为肥胖体型,起病缓慢,症状较轻。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项原则: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控制目标
| 理想 | 良好 | 差 | |
血糖(mmol/L | 空腹 | 4.4–6.1 | ≤7.0 | >7.0 |
| 非空腹 | 4.4–8.0 | ≤10.0 | >10.0 |
一 糖尿病饮食治疗
(一).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
1.提供符合糖尿病患者生理需要的能量和营养。
2.尽量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
3.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血压、血脂尽可能达到正常水平。
4.预防和治疗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5.降低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
6.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切记:调整饮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所喜爱的食物,而是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并努力执行。
(二)、糖尿病饮食估算法:
略估法一
1.主食:根据体力活动量来确定,每日至少三餐。
休息 | 轻体力劳动 | 中体力劳动 | 重体力劳动 |
4—5两 | 5—6两 | 6—8两 | 8两以上 |
2.副食
新鲜蔬菜 | 牛奶 | 鸡蛋 | 瘦肉 | 豆制品 | 烹调油 | 盐 |
1市斤以上 | 250毫升 | 1个 | 2两 | 1—2两 | 2-3汤匙 | 6克 |
(三)、合理安排餐次
1.糖尿病患者一日至少三餐,使主食及蛋白质等较均匀的分布在三餐中,并定时定量,一般按1/5、2/5、2/5分配或1/3、l/3、l/3分配主食。
2.注射胰岛索或口服降糖药易出现低血糖者,可在正餐中匀出小部分主食作为两正餐之间的加餐。
3.睡前加餐除主食外,可选用牛奶、鸡蛋、豆腐干等蛋白质食品,因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较慢,对预防夜间低血糖有利。
(四)、限制饮酒
1.酒精可提供热量,一个酒精单位可提供90千卡的热量,相当于360毫升啤酒或150毫升果酒,或40度白酒45毫升。
2.酒精可使血糖控制不稳定,饮酒初期可引起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随后血糖又会升高。
(五)科学选择水果
1.水果中含碳水化合物约为6-20%。
2.水果中主要含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果胶等。
3.当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126mg/d1)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lOmmol/L(180mg/d1),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且血糖没有较大波动时,就可以选择水果,但需代替部分主食。食用最好在两餐之间,病情控制不满意者暂不食用,可吃少量生黄瓜和生西红柿。
4.进食水果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少食25克的主食可换苹果、橘子、桃子150克,梨100克、西瓜500克等。葡萄干、桂圆、枣等含糖量较高水果应少食。
(六)饮食治疗的注意事项
1.碳水化合物(红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等根茎类蔬菜)的淀粉含量很高,不能随意进食,需与粮食交换。严格限制白糖、红糖、蜂蜜、果酱、巧克力、各种糖果、含糖饮料、冰激凌以及各种甜点心的摄入。
2.对于有肾功能损害者,蛋白质的摄人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6~0.8克,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限制主食、豆类及豆制品中植物蛋白。
3.低脂肪和胆固醇(少吃煎炸食物)宜多采用清蒸、白灼、烩、炖、煮、凉拌等烹调方法。坚果类食物脂肪含量高,应少食用。
4.膳食纤维(如粗粮)具有降低餐后血糖、降血脂、改善葡萄糖耐量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日可摄入20~30克。
5.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可多吃含糖量低的新鲜蔬菜,能生吃的尽量生吃,以保证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充分吸收。食盐的摄入每日应限制在6克以内。
6.制订食谱时以糖尿病治疗原则为基础,各类食物灵活互换,但要切记同类食物之间可选择互换,非同类食物之间不得互换。
二 、运动方式、强度、时间和频率
(一)运动方式与强度
1.运动强度还可根据自身感觉来掌握,即周身发热、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
2.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方式(参见下表)
轻度运动 | 中度运动 | 稍强度运动 |
购物.散步、做操、太极拳、气功等。 | 快走、慢跑、骑车、爬楼梯、健身操等。 | 跳绳、爬山、游泳、球类、跳舞等。 |
(二) 运动的时间和频率
1.运动时间的选择应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在饭后l一2小时左右开始运动,每次运动持续时间约为30-60分钟。
2.运动的频率,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应坚持3—4次中低强度的运动。
(三)运动治疗的禁忌症
1.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
2.严重糖尿病肾病。
3.合并各种急性感染。
4.严重糖尿病足。
5.严重的眼底病变。
6.新近发生的血栓。
7.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8.血糖控制不佳。
9.严重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10.频繁发生的脑供血不足者。
11.频发低血糖时。
(四)运动中的注意点
1.在正式运动前应先做低强度热身运动5—10分钟。
2.运动过程中注意心率变化及感觉,如轻微喘息、出汗等,以掌握运动强度。
3.若出现乏力、头晕、心慌、胸闷、憋气、出虚汗,以及腿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若休息后仍不能缓解,应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
4.运动时要注意饮一些白开水,以补充汗液的丢失和氧的消耗。
5.运动即将结束时,再做5~10分钟的恢复整理运动,并逐渐使心率降至运动前水平,而不要突然停止运动。
6. 运动的选择简单、安全。运动的时间、强度相对固定,切忌运动量忽大忽小。
7.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运动前最好将胰岛素注射在非运动区。因为肢体的活动使胰岛素吸收加快、作用加强,易发生低血糖。
8.有条件者最好在运动前和运动后各测一次血糖,以掌握运动强度与血糖变化的规律,还应重视运动后的迟发低血糖,故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9.运动后仔细检查双脚,发现红肿、青紫、水疱、血疱、感染等,应及时请专业人员协助处理。
10 充分了解当日身体状况如睡眠、疲劳、疾病等,如身体不舒服可暂停运动。
11.户外运动应携带食物,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三 胰岛素治疗
(一)、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与注射装置
1.临床常用胰岛素注射工具: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
2.注射方式:皮下注射,但短效胰岛素可以静脉注射。
3.注射部位:上臂侧面及稍向后面、大腿前侧及外侧、臀部、腹部(有硬结、瘢痕、脐周5厘米不能注射),胰岛素注射部位应多处轮换(采取大轮转、网格划分的小轮转,间距2.5厘米,约两手指宽)。
(二)、胰岛素的储存
未启封的胰岛素,储存温度为2~8℃冷藏保存(不得冷冻),超过标签上有效期的胰岛素不可使用。启封的瓶装胰岛素、胰岛素笔芯(注射针头刺穿橡胶塞后),应放在冰箱或室温环境(25℃),可保存一个月,应避免光和热,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不同胰岛素生产厂商胰岛素的储存参看厂商说明书)。
(三)、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
1患病期间,不可以随意停止注射胰岛素,并做好个体化血糖监测。
2去餐馆进餐,最好把胰岛素带到餐馆,在进餐前注射,以防在餐馆等待的时间过长,引起低血糖。
3外出旅游携带胰岛素应避免冷、热及反复震荡;不可将胰岛素托运,应随身携带。
4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根据胰岛素的起效时间按时进餐。
5注射部位选择应考虑运动情况,注射时避开运动所涉及的部位。由于不同的部位胰岛素吸收不一样,则部位选择应为左右对称的注射
6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及针头应一次性使用,注射装置与胰岛素剂型应相匹配,切忌混用。
7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禁忌将针帽重新盖回,应弃在专门盛放利器的容器中。容器装2/3满后,盖上盖,密封后贴好标签,放到指定地点。
8保存的胰岛素应放在2-8°C的冷藏室中,常温下(25°C)不宜超过30天,但应避免阳光直射及电机等热源处。
9当出现瓶口铝盖松动,药瓶有裂痕,药液内有絮状物,或有沉淀不易摇匀时,则表示此瓶药不能使用。
四 自我血糖监测
监测时间和频率应因人而异,不同个体在不同治疗阶段监测频率不同,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指导,在临床中可参考以下原则指导工作。
监测频率 | 适用人群 | 监测时间 |
1-4次/天 | 注射胰岛素或口服促胰岛素分泌剂 | 餐前 餐后2小时 睡前 夜间(凌晨) 注:时间根据医嘱和个体差异而定 |
至少3-4次/天 | 1型糖尿病患者 | |
在日常监测频率基础上增加次数,最多8次/天 | 生病或剧烈运动前后,血糖控制差、不稳定或急性病者 | |
1-2天/周 | 血糖控制良好、病情稳定 |
五 口服降糖药的治疗
(一)、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1.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非磺脲类)
2.双胍类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噻唑烷二酮类
(二)、口服降糖药适应症
1.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糖尿病确诊后,经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血糖控制不满意时,即应采用口服降糖药。
3.2型糖尿病在以下情况应采用胰岛素治疗,而不应采用口服降糖药:严重高血糖伴明显疲劳、口干及皮肤干燥、饥饿感、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尿量增多等症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症,严重慢性并发症,妊娠,严重感染,心肌梗塞、脑梗、创伤,手术时。
4.1型糖尿病在以用胰岛素治疗为前提,为了稳定血糖,不可单用口服降糖药。
(三)、促胰岛素分泌剂
一)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1.代表药物
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
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
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
2.作用机理
磺脲类降糖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发挥降糖作用。应在饭前30分钟服用。
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1.代表药物
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
2.作用机理
也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此类药物的特点为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诺和龙应在餐前5分钟服用,唐力应在餐前30分钟服用。
(四)、双胍类口服降糖药
1.代表药物
二甲双胍(格华止、盐酸二甲双胍)
2.作用机理
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应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
(五)、a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代表药物
阿卡波糖(拜唐苹、卡博平)。
2.作用机理
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应与第一口饭一同服用。
(六)、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
1.代表药物
吡格列酮(艾汀)。
2.作用机理
主要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应在餐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