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医院文化|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健康大课堂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大课堂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发布时间:2008-08-22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1.
卧床休息:绝对卧床减少活动,患肢体位应低于心脏15 º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肢的变化;
3.
完善各项检查:血常规、胸片、凝血四项、肾功全乡、心电图、心脏超声、病变血管的超声。
4.
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拴塞节段动脉远近端血栓延伸,心房附壁血栓的再发生,以及深静脉继发血栓的形成。急性期一般采用全身肝素化治疗3—5天,此期间应密切关注凝血四项的化验;
5.
溶栓治疗:急性栓塞3天内,无禁忌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胃、肠、脑损伤、妊娠早期、产后初期)可采用大剂量溶栓制剂经导管向栓子内注药;此时要注意观察凝血四项、血气分析及肾功能和尿量的变化;
6.
注意观察患肢的动脉搏动、皮肤的颜色、温度、血管痉挛等;

.手术治疗的护理:(栓赛后8—12小时是手术的最佳时机)

术前护理:
1.
卧位:卧床休息,下肢动脉拴塞的病人床头抬高15 º,上肢或腹主动脉拴塞的病人取半卧位。
2.
完善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肾功全乡、心电图、心脏超声、病变血管的超声。
3.
术前备皮:整个下肢、下腹、会阴部,上肢动脉栓塞时备患侧上肢;
4.
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血栓繁衍;
5.
明确诊断后可使用吗啡类镇静剂以解除疼痛;
6.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警惕肠系膜动脉的栓塞;

术后护理:
1.
血管再通综合征的护理:如果栓塞时间较长,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取除栓子后,坏死组织的大量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临床常出现重度酸中毒、高钾血症、低血压休克及肾功能衰竭,因此术后密切注意观察病人;
1) 全身状况、精神状态、呼吸情况;
2) 注意尿量,每小时观察记录尿量及酸碱度,尿量应>30ml/h;
3) 注意监测电解质、血气及BUNCr和尿常规情况;
4) 注意酸中毒发生(病人躁动、呼吸深大、尿量减少)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
术后出血的监护:动脉取拴术后发生出血的原因主要有:血管缝合不良、抗凝剂应用过量及局部感染等。轻者局布压迫即可止血,重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需再次手术。因此注意:
1) 切口局部有无肿胀、敷料渗血,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脉搏。
2) 少量渗血可采取局部轻度压迫及减少抗凝药物剂量加以控制;
3) 大量出血者,则应在肢体近端上止血带;
4) 给予输血、输液、抗休克治疗,同时做好手术探查的准备工作,
3.
术后再栓塞的监护:动脉取栓成功后,肢端静脉充盈,肤色和温度最先恢复,疼痛明显减轻,但由于动脉痉挛存在,动脉搏动往往较弱,1-2日后才能恢复正常。但如果肢体皮色苍白、温度不恢复、肢体肿胀、末梢动脉搏动触不清,病人仍感到肢体剧痛,则提示有继发血栓形成或心脏栓子再脱落造成肢体动脉再栓塞,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诊治。
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骨筋膜式综合征是急性动脉栓塞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肢体缺血,引起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升高,使肢体血流受阻或血栓形成引起肢体肌肉水肿变性坏死,截肢率较高。通常以胫前间隔区最先发现,表现为小腿前方骤然剧痛、局部水肿、皮肤呈紫红色、局部压痛明显、足和足趾不能跖曲、出现胫前神经麻淠、第一趾间感觉障碍,对于此类病人应早期发现,进行深筋膜切开减压术,以避免截肢。
5.
其他护理:术后应用支被架以避免肢体受压;
1) 术后应用支被架以避免肢体受压;
2) 绷带松紧要适中;
3) 定时协助病人作床上备动、主动活动,每日1—2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365英国上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