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脑卒中后肩痛怎么办?
肩痛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卒中后并发症,但关于卒中后肩痛的研究较少。研究表明,几乎⅓ 的患者卒中后发生肩痛,其中大部分为中重度疼痛,卒中后肩痛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发生肩痛的预测因素包括上肢运动功能损害和一般状况较差。
下面我们请来我科治疗师祝东升就肩痛的问题,以肩关节的解剖构成,生物力学,分析肩痛的病因以及如何合理的日常锻炼。
肩关节
肩关节是一个功能较复杂的关节,通常我们讲的肩关节为狭义的肩关节,单纯指盂肱关节,其实我们的肩关节是可被看作为一个由多个关节共同构成的关节功能复合体。包括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主要的相关肌肉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前锯肌、斜方肌等。
肩关节正常的运动发生有赖于上述关节、肌肉之间良好的协同作用,下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下正常肩关节的运动模式。
肩关节在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性,肩关节外展至30°或前屈至60°,肩胛骨是不旋转的,称为静止期,在此以后肩胛骨开始旋转,每外展15°肩关节转10°肩胛骨转5°,两者比例为2:1,当外展至90°以上时,每外展15°肩关节转5°肩胛骨转10°,两者比例为1:2。
肩关节属于球窝关节,能作多轴性灵活运动,同下肢髋关节比较,肩关节的运动幅度较大,但稳固性差。
肩关节可以完成七种动作:屈、伸、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环转。
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为:前屈上举150°-170°、后伸40°-45°、外展上举160°-180°、内收20°-40°、水平位外旋60°-80°(或贴臂45°)、水平位内旋70°-90°(或贴臂70°)、水平屈曲135°、水平伸展30°,加之肩关节的活动是以胸锁关节为支点,以锁骨为杠杆,因此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又可因“肩胸关节”的活动而增加。
参与肩关节运动的肌肉主要为肩部肌肉,而且肩关节运动需在上臂肌肉协助下共同进行。肩关节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良好的肩胛部肌肉使肩部保持相当的稳定,其二是肱骨头和关节盂之间须保持密切相接(这主要是由肩袖来完成)。因此,参与肩关节运动的骨骼肌并不单纯地只供给关节动力,在稳定肩关节方面也起很大的作用。
卒中后肩痛
卒中后患侧肢体肌肉出现上位神经功能支配的缺失,表现为肌肉出现瘫痪,多数病人发生肌肉痉挛,导致肩关节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运动模式发生,直接导致了肩关节出现异常的生物力学,进而导致了肩关节相关关节生物力线对线发生异常。这种现象会导致盂肱关节发生异常撞击,患者高涨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剧了异常撞击。从而造成肩关节的损伤,发生炎症,加剧疼痛。
通过上述肩关节正常运动模式及生物力学分析,简单的介绍下处理措施:
第一步
肩关节运动前,充分放松整理肩关节周围肌肉,使痉挛的肌肉松弛,拥有良好的顺应性。
第二步
充分松动盂肱关节、肩胛胸壁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放松关节囊,韧带等关节附着结构。恢复关节应有的灵活性,相应松动手法如图示。
卒中病人日常肢体关节活动应遵循无痛原则,尽量避免疼痛发生,以免加重疼痛反射,进而加重痉挛,久之,形成疼痛痉挛恶性循环。
注意事项
日常还要注意患侧肩关节的保护,在坐位或站立时,可用三角巾或肩托辅助固定。体重偏重的患者注意在早期转运过程中避免对患侧肩关节的拉扯,造成患侧肩关节的拉伤,导致后期的慢性疼痛,如影像学检查,上下检查台的转移过程,床上体位转换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