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海医援疆丨构建“造血系统”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4月22日,海淀医院门诊部主任米小月、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红宇、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冯志娟、普通外科主治医师张军随北京市第十批援疆医疗队启程前往新疆进行对口帮扶。
5月9日,4名援疆医生解除隔离后正式投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的医疗帮扶工作,米小月任医院副院长、王红宇任中医针灸科主任、冯志娟任妇产科主任、张军任普外科主任。隔离期间,4名援疆医生还撰写了14篇科普文章,现已编辑成册《科普读物——健康伴你行》。
目前,4名援疆医生已经在昆玉市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工作近一个月,今天就跟随小编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援疆工作。
补防疫短板 优体检流程
米小月深入临床一线,迅速熟悉和了解医院整体工作状况后,结合新冠防疫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梳理问题、积极改进,补防疫短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1. 对陪护人员进行管理,限制家属陪护,并增加对陪护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
2. 建立三级预检分诊制,加强患者进入大楼的管控,并实行患者进入诊室再次进行流调的防控措施;
3. 增加诊室“一医一患一室”标识;对窗口及可能排队的区域增加“一米线”标识;对乘坐电梯进行管理,张贴“人数减半”等温馨提示。
4. 与体检科梳理体检流程,在门诊大厅张贴流程图;对外公布详细体检流程,提倡首问负责制;并推行团体体检分时段预约,防止人员过度集中。
“两真一实”授技能 “放下身段”做服务
王红宇所在的针灸推拿科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她就把自己作为教学模具,以身试针,让孩子们(她这样称呼年轻医生)在自己身上练习,她说“只有我亲自感受孩子们的进针手法,才能准确发现和纠正他们针刺中的问题”。年轻医生们也自发相互在身体穴位上练针,操作手法都提高很快。王红宇十分注重理论融入实践,并把针刺技术中的医疗安全点作为重点,反复强调强化。用“真心、真诚、实干”感动和激励着年轻医生,不断增强年轻医生临床应诊的自信心。
工作中,王红宇只要见到需要帮助的人都会主动上前询问帮助。一次,碰到一个维吾尔族姑娘因不了解体检流程又不会说普通话着急的都要哭了,王红宇看到维族姑娘手里的体检表后,一路带她到体检科。次日,这位维族姑娘取体检报告,知道原来是北京来援疆的专家时,再次来到诊室感谢王红宇给予的热情帮助。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一天,冯志娟医生接诊一位曾做过4次流产、2次剖宫产,第7次怀孕的患者,患者要求流产。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冯志娟立即带患者去超声室做B超。因为如果妊娠囊种植在剖宫产切口上,手术极可能引起不可控的大出血,甚至因此切除子宫,最终患者经B超排除瘢痕部位妊娠。
手术中,冯志娟主刀,当地医生辅助学习,因术前进行充分评估和准备,并反复强调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10分钟后手术顺利完成,2小时留观后患者平安返家。
术后,冯志娟同当地医生再次回顾、分析手术流程,力求完善标准、优化流程。最终,在冯志娟与当地医生共同协商下,完成完善B超报告;整合手术包等改善提升工作;并制定无痛计划生育手术流程,建立新的收费模板。
和更复杂的手术相比这是一个普通的小手术,然而“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把每一个小手术做好、做细,是每一个援疆干部应尽的职责。
构建“造血系统”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5月24日,医院收治一名阑尾炎患者,患者腹痛症状较重,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张军与当地医生经过术前分析、讨论后,决定由当地医护团队第一次独立完成该手术,援疆医生团队集体护航。张军在台下做总指挥,冯志娟做应急准备,米小月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指导。
从术前讨论、麻醉术前访视,到入手术室的患者信息与药品核查、手术开始前的三方核查;从铺单、消毒到手术器械用后放置位置;从手术刀碰皮到阑尾取出,张军医生与台下的队员们紧紧盯住每一个环节,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主刀医生说“有张军医生在台下总指挥,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术后,米小月多次到病房指导护士做好术后护理,日前患者恢复良好,已痊愈出院。
一个月来,当地医生深深感受到北京来的援疆医生是将“输血”变成“造血”,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海淀医院援疆团队也希望通过构建“造血系统”,真正做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