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老师围绕《人世间》这部作品展开的分析与讲解,在经历了分享阅读小说的乐趣以及对作品中“母亲”“父亲”角色的深入探讨之后,进入到了具有一定阶段性小结意义的第四讲,“生命如何影响生命”。
在这一讲中,我们不再局限于《人世间》这部作品,而是把视野拓展到更广泛的文艺作品中。张丽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人世间》时投射在书中人物身上的情绪和感受,也讲到一些来访者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过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部电影作品感受到自己隐藏已久的情绪和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正如人们常说“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会收获完全不同的感悟,而我们将一部分的自我投射在作品之中,又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和能量,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这是一份来自生命的难能可贵的礼物。
在随后的分享中,张丽老师再次将我们的探讨范围拓宽,从文艺作品走进日常生活,去看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是如何影响生命的。她分享了自己曾因同事的一句带有一定“批评性”的评价而陷入反思,进而将这句“批评”转化为日后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的故事;也分享了一些来访者因为过度沉浸在他人给自己的负面评价中,导致暂时性的自我丧失的故事。在这些更现实、更真切的日常故事里,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命的确无时无刻不再影响着其他的生命,同时也在不断接受着来自其他生命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那些美妙的、阳光的、积极的、充满力量的部分之外,也存在着一些“带刺的”、具有一定打击性、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知创伤的部分。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影响,如何去理解我们接收到的来自他人的评价,如何能够获得这份来自生命的“礼物”,其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练习、转化的过程。我们要意识到当生命与生命相遇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许多投射,很可能你在对方身上投射了一部分的自己,对方也在你的身上投射了一部分的他。意识到这种“投射”的存在,区分清楚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自己的投射,才能够更加冷静、平静地看待对方,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生命之间的影响真正成为一种力量的源泉,让其他生命的能量滋养到你,让这份来自生命的“礼物”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生命不断完善和生长的土壤。

在与大家交流答疑环节,张丽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理论。这是一个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又称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当我们在与其他生命相遇和碰撞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当我们与其他生命发生碰撞甚至冲突的时候,我们除了感受到情绪的强烈波动之外,还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不被情绪绑架,更多地去思考“是我的什么东西触发了对方做出这样的反应”,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对方,更能让我们看到一部分甚至连自己都不曾看到的“自己”。这也是生命碰撞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
在本次分享的开头与结尾,张丽老师都提到了植物的生命,讲到了垂柳的例子。植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长在河边的垂柳和那些长在马路边上的垂柳,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河畔的垂柳似乎更加温柔娇嫩,而路边的垂柳则更显粗壮,这就是环境对于生命形态带来的一部分影响。人的生命亦如是。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生命,接收到怎样的生命能量的影响,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一份生命影响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而要想将这份礼物真正融入自己的生命,真正接受这份馈赠,还需要我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里不断地认识、思考、分析和练习,最终让每一次与其他生命的碰撞都转化为对自己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