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
小说阅读与安宁志愿
《人世间》“偷读小说的乐趣”讲座总结
文 | 志愿者 张婧一
今年年初,以梁晓声所著小说《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引来了不小关注。《人世间》的故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讲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记录了一个北方城市平民区里的周姓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
海医安宁的张丽老师受到电视剧的启发,读起了《人世间》这部小说。作为资深心理师,张丽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领会到了许多启迪。她说,
“人世间是个奇妙的地方,这里有欢喜幸福,也有恐惧忧伤,有令人踌躇满志奋力而为的希望,也有让人无助沮丧苦苦挣扎的迷茫,这里的生命无一例外竭尽全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他的价值和尊严。”
由此,《人世间》系列讲座课程应运而生。从5月19日起,海医安宁每周四晚上都会与大家线上见面,一起聊聊小说带给我们的启发、谈谈我们的人世间。
为什么以《人世间》为角度,开展安宁志愿系列课程?
张丽老师说,《人世间》就像一个万花筒一样,反应着当时底层老百姓的各种各样的生命状态。作为心理师,张丽老师会思考,假如书中的人物找到她做心理咨询,她应该如何去帮助、支持到这些人?
《人世间》小说里刻画的人物,生活中无不充满了困难与艰辛。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充实着他们的阅历,也同时塑造了他们鲜明各异的性格。因此,如何与这些人建立信任、相互理解、产生共情,便成为了一个心理咨询里的重要议题。
同样,作为志愿者,我们也无时无刻会面对不同背景的患者和家庭。而且,与心理咨询不同,我们见到每位患者、每个家庭的时间更加短暂,在服务患者时往往还未能与其建立长期的交流,便要试着了解对方的需求、给予陪伴和支持。因此,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能力,快速地与各式各样的人建立信任。
图片来源于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官方网站
作为安宁志愿者,阅读小说对我们有哪些帮助?
在5月19日的第一期讲座中,张丽老师以“偷读小说的乐趣”为题,展开讲解了书中周家兄弟姐妹儿时共同偷读小说的经历,并由此点明了书对人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例如,书中的人物周秉昆在儿时跟着哥哥姐姐偷偷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兄弟姐妹之间还喜欢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这些儿时的阅读经历也滋养着秉昆,使得他成长为青年后,在关键时刻便敢于挺身而出;即便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和危机事件时,也依旧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与身边的人不离不弃。
张丽老师也分享,令她十分收益的是儿时阅读莎士比亚的经历。通过深入感知莎士比亚剧作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她了解到了相互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忠诚与坚守的价值所在、真诚对我们的意义、等等。
那么,阅读虚构作品又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安宁志愿者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呢?
1. 阅读小说帮助我们界定、分类不同的人的性格。
虚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且由于不受到现实的束缚,作者往往能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格外突出,让我们能够一下子抓住不同类型的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当我们跟随着书中人物经历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时,我们能够看到不同人在遇到问题时有怎样不同的反应和应对方案。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辨识不同类型的人,更能让我们抓住别人身上的复杂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他人相处。
这些阅读小说带来的好处对安宁志愿者至关重要。毕竟,志愿者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患者和家庭,更需要和病房里的医护、社工等各学科的老师积极有效沟通。阅读虚构作品能够帮助我们志愿者在与人相处、沟通交流上做到更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这些对人物的理解还能帮助年轻志愿者们寻找自己的榜样,通过广泛地了解不同的人来找寻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从而把书中人物的闪光点纳入到自己的人格中,形成自己的一部分,以塑造自己丰满的人格。
2. 阅读小说帮我们领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生起伏,提升我们的共情能力。
3. 阅读小说帮助丰满我们的精神世界,储存内在的精神食粮。
4. 阅读小说培养我们的自我反省的能力。
***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40位学习者与张丽老师共同交流、探讨、参与,大家收获颇丰。张丽老师告诉大家,
“幸福、快乐、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有良好的人格组织、自我反省和觉察的能力,需要我们有足够高的见识,以及它带来的对世界的悟性和理解。阅读让我们了解不同人格特质的合理性,减少我们的消极情绪,让自己沉静、通透、接纳,从而有智慧和担当,好运也会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