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医院文化|English
365英国上市官网
你所在的位置:院报院刊 院报院刊 >> 海医院报 >> 2013 年 3月 第 151 期>> 正文

151-4.jpg

版面目录

衣食住行话变迁  甲子沧桑道海淀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8-18

20150817151020.jpg

20150817151021.jpg

  2012年是海淀区成立60周年,我也即将迈入古稀之年,1945年出生的我,今年已经是67岁了,作为一名生在海淀长在海淀,在海淀学习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地道道海淀人,我见证了海淀60年的发展变迁。今天,我想用衣食住行的改变来回忆海淀的过去,体会海淀的变化,歌颂海淀的变迁。

  60至70年代,我从孩童到青年,住在东大院(现中关村加油站东南500米)的大杂院里,旁边就是执行枪决的地方,可见那时的中关村有多么荒凉。后来搬到娘娘庙西岔,大杂院里住着8户人家,每户就一间半房,院门口堵着每家的杂物和自行车,进出院口都要侧着身走,房屋年久失修,门口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滴小雨,院子里更是成了一片水塘;那时候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极为匮乏,买东西都要凭票,身上的衣服都是哥哥穿小了给弟弟,颜色也只有单调的蓝色黑色两种;每月初,要拿着户口本去粮店领取粮票,孩子多的家庭,一个月几十斤的口粮根本就吃不饱,那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饺子;那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人们也很少出行,有事必须进城,海淀路上只有唯一的“332”路公交车能够通往城里。

  80至90年代,我成家立业,有了一双可爱的子女,家里的生活也随着海淀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家人住上了单位分的三室一厅的福利房,终于告别了低矮潮湿的平房;海淀的商业越来越发达了,海淀百货大楼拔地而起,不论是服装鞋帽,还是家具电器,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票证退休以后,街上卖东西的越来越多,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了,从以前海淀镇上只有那么几个固定的小摊点,到三角地的海淀超级市场,人们的物质水平丰富了很多,凡是家里想吃想用的东西,都能够在市场上买到;海淀区域内的路也越来越好,海淀南路、海淀中街、中关村大街等主要道路陆续进行了拓宽改造,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多,公交车线路也逐渐多了起来,人们的出行方便了很多。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也迈入了花甲之年,我们家又要面临一个新选择:中关村西区要投入建设,为了给政府的建设让路,我们面临着拆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毫不犹豫地搬出了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家园。经过5年的建设,我们搬进了更加宽敞的房子,拥有了更加优美的居住环境,经过60年的发展,海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的生活也伴随着海淀的成长越来越好,现在海淀的交通路网密集,四通八达,40多条公交线路,2条地铁交汇,不用一个小时就能够到达北京市区的任何地方;从前的海淀,只有海淀百货大楼一个商业中心,现如今,中关村商圈、双安商圈、公主坟商圈等大型购物集中地每天都吸引着无数客流;过去海淀镇只有颐宾楼一个像样的餐厅,现在,高档酒楼、饭店数不胜数,人们在饮食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川菜、粤菜、泰国菜、日本料理等多种不同口味的饮食。海淀的变化令人惊叹!

  1945年,我出生在海淀;到2012年,我在海淀已经生活了将近70年,我亲眼见证了海淀的发展和变化,在这里,我要由衷地歌颂党,歌颂政府。60年一个甲子,60年的发展,60年的变迁,60年的成就,是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改变了海淀,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海淀区建区60周年征文活动获奖文章)

  退休干部/张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