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医院文化|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健康大课堂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大课堂

“演”累了,就歇歇吧!

作者:栾星仪 责任编辑:李家宝 来源: 康复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0-02-08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我科栾星仪栾大夫是常年在病房工作的一名住院医,她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病房收治的病人主要有脑血管病恢复期、脊髓损伤、骨关节术后以及其他功能障碍,病种多样,人各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却可能存在着同一种病症。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个人的表现......

“大夫,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肢体,感觉大脑发出信号,让偏瘫的肢体动起来,但这信号被反弹回来,弹到身体各个地方,于是身体开始无规律地舞蹈……”“头脑特别清醒,身体也感觉特舒服,就是有点累……”说话的是一位中年男性脑梗塞患者,这位患者自脑梗发病后就时常会发作肢体不自主无规律地“运动”,不同于抽动,亦别于“舞蹈症”,发病之前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自觉偏瘫肢体特想动起来,感觉肢体沉重如裹,想一会儿就发作),若不干预则无法自行停止,注射“地西泮”、注射生理盐水或者仅仅给予针灸刺激,症状立即消失,几乎针刚刺入皮肤就能起效。

“哎哟哎哟哎哟我好疼啊……哎哟……”“大夫,我术后一直很疼,一疼我就啊啊啊地叫,就能舒服点,大夫您不用给我特殊处理……”这位患者,是一位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女性,对于疼痛的表现十分夸张,但又拒绝止痛药物加量或调整,当和人谈话及诉说时,就恢复如常,若无人理会便一直喊叫。底怎么了?

这两位患者的表现,都有一定的诱因,都有重大事件或疾病的经历,性格中有夸张的部分,同时又有一定的目的性,极易受到暗示。笔者查阅大量文献,总结此类症状,也许就是“癔症”,即我们平素所讲的“歇斯底里”。这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常见的有:癔症性精神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癔症性感觉障碍、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通俗来讲,这类疾病通常会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表现夸张做作,易受暗示,有人关注时表现尤为强烈,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容易反复发作,触及精神因素要害,或暗示“又要发作”即可再发。不发作时行如常人。简言之,颇像“表演”。这类病症,因表现各异,伴或不伴随器质性病变,常常不好鉴别,虽看似顽固,但亦可治愈。为医生应该

对这类患者,我们可施行暗示治疗,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过分关注,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实践证明,病人对医生信赖的程度往往是决定暗示治疗成败的关键。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入氧气、针刺、注射生理盐水等治疗。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应加强学习精神卫生知识,这点对于更关注患者功能障碍及心理变化的康复医学科来说意义重大。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矛盾,并提高其对不良刺激的应激能力,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对于患者,加强精神医学知识宣教,普及医学卫生知识,纠正个性缺陷,且一定要破除迷信,以健康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充实生活。

笔者曾在《解忧杂货店》看到一句话“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癔症患者的异常表现看似夸张,实则不过是在传达“心声”,被无视的心声听不见,那就只有“演出来”。当我们共同努力,寻到一个良性的情绪出口时,这病,也就销声匿迹了。这也让笔者对康复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医护人员、家属、社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相互配合,助力患者康复身心,从而达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家庭医学(新健康)》2004年6期 11~12页

性格特点对癔症临床表现的影响 朱加兴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年第15卷第3期 163页

穴位刺激加认知行为疗法在癔症中的应用 冯斌 浙江省立同

德医院杭州310012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 62~65 页

12例癔症性盲目心理暗示治疗与护理 梁光琼,谢锡芬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贵州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学报 第31卷第3期308~309页

 


365英国上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