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医院文化|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健康大课堂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大课堂

脑卒中后足部异常模式的治疗

作者:祝东升 责任编辑:李家宝 来源: 康复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0-02-04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足部功能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脑卒中后足部的异常模式会严重影响步态,所以,生病后足部功能的恢复更为重要。

足的主要功能为支撑躯体,以及步行时向前推进躯体且能维持良好的稳定性。足有多块骨头、韧带、肌肉等共同构成,功能较复杂。足比较基础关键的功能为稳定性,良好的稳定性离不开足弓这一特殊的力学结构。脱下你的鞋和袜子,你会发现自己的足底并不是平整的,而是存在一个向小腿方向深深的凹陷。此凹陷即为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足弓外观,凹陷的大小,因人而异。


足弓作为一个整体,可被定义为由3个弓组成的拱顶,包含了3个弓边,3个支撑点,结构上可以比作为一个不对称的三角形。足弓的支撑点均位于和地面接触的区域,就是我们的足底。第一跖骨头A,第五跖骨头B,跟骨结节内侧突C,每个支撑点各自连接2条弓边。前侧弓位于前支撑点A,B之间,最短,最低。外侧弓位于外支撑点B,C之间,长度中等,内侧弓位于内支撑点A,C之间,长度较长,高度高。且内侧弓是维持足静态和动态稳定性最重要的一个。

上述足弓为整体的骨性弓状结构,在其周边还有肌腱、韧带、足底筋膜、足内肌和足外肌肌腱等结构(足底收紧器)维持下,使得足弓拥有足够的弹性形变功能,有助于肢体的站立和行走。当足部承重时,整个足弓会变平和拉长。


在步行周期的支撑期时,足弓承载压力负荷病发生形态改变,具有明显的弹性减震器的作用,主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第1阶段:足跟着地(图5-45

摆动的下肢接触地面时,在踝背屈肌的作用下,足背屈(F),足跟,也就是足弓后支撑点(C)接触地面。足弓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第2阶段:足着地面积最大(图5-46)

整个足与地面全部接触(相当于一个完整的脚印)。在对侧足的推动下,身体重心转移至足弓正上方,足弓变平。足底收紧器(P)收缩,对抗足弓变平。

第3阶段:主动推进第一阶段(图5-47

主要为小腿三头肌(T)收缩,足跟离地,身体重心逐渐转移至前脚掌,足弓围绕前支撑点A转动,身体被抬高并前移,此阶段为步行推进阶段中较重要的一个时期,足跟进一步被压平。

第4阶段:主动推进第二阶段(图5-50

跖屈肌收缩(F),主要为踇长屈肌收缩,推动足进一步抬离地面,此时,足底收紧器(主要为足底韧带,足内肌)抑制足弓变平,此阶段终末,收紧器储存的能量完全释放,足尖离开地面,进入迈步相,另一只足开始站立相,与此同时,刚离开地面的足弓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重新恢复原有的弹性和曲度,为下一个支撑期做准备。

 异常模式


上述有关健康状态下足弓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骨性足弓及其附属的韧带,肌腱,足内肌等结构的重要性。卒中患者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病理性的牵张反射亢进,患侧肢体出现足内翻和跖屈。同时合并组成足弓弹性结构的足内肌、足外肌失神经支配。站立时,足收紧器失活,致使骨性足弓失去弹性支撑,最后导致骨性足弓塌陷,足部失去良好的稳定性,足部的力线发生变化,机械性的向上传导,直接导致相邻关节的代偿。结果就是,异常的代偿姿势产生异常的感觉向心性的传递至中枢,使得中枢形成对异常模式的记忆与学习,最终导致中枢向下发出异常模式的命令,进一步加剧肢体的异常模式。这样周而复始,加剧异常模式的“正常化”,进而巩固了整个肢体的异常模式。

怎么解决呢?

上述足弓失稳定性最终导致肢体异常模式的“正常化”,更加凸显,卒中后早期合理正确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我们通过遵循Bobath概念,调整骨性足弓结构,使得骨性结构正常排列,牵伸足内肌肌群,运用牵张反射的原理,增加向心性的输入,使得中枢增加离心性的输出,激活相应的肌群,稳定足弓的弹性支撑部分,使得足弓整体达到稳定,为接下来的站立奠定基础。

 同理,激活踝背屈肌群,抗重力肌群(主要为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为足拥有良好的运动性创造条件。通过反复长时间的促通激活踝背屈肌,抗重力肌。足的运动变得更加有效率。踝的正确力线,向邻近上方的关节传递,进一步的通过躯干,传递至肩胛带及上肢,甚至最终改善上肢的够取能力。

通过对足的稳定性调整,我们最终可以改善患者的异常模式,促进运动功能的正常化,使得患者的运动变得更加有效率,肢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骨关节功能解剖学,中卷,下肢/ ()卡潘德吉(Kapandji, A.I1)著者;顾冬云,,戎主译.--6.--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11

2. 康复治疗:新Bobath治疗/吉泽正道,李建军主编.一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10

3. McKeon PO, et al. Br J Sports Med 2015;49:290.doi:10.1136/bjsports-2013-092690

 

365英国上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