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病因
病因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有两种发病机制。
一种是雌激素依赖型,此型较多见,其发生可能是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甚至癌变。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服用雌激素的绝经后妇女以及长期服用三苯氧胺的妇女等。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延迟。大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另一种是非雌激素依赖型,此型较少见,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
临床表现
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阴道流血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段诊刮术是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遇到下述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做分段诊刮术:
1.绝经期后出血或出现血性白带,在排除宫颈癌和阴道炎后,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而施行刮宫术。
2.年过40岁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虽经激素治疗仍不能止血,或一度止血后又复发者。
3.年龄较轻,但有长期子宫出血、不育者。
4.阴道持续性排液者。
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出血的患者。或宫颈、阴道涂片屡次发现恶性细胞者。
治疗
子宫内膜癌发展较慢,转移也以直接侵犯为主,所以治疗效果比较好。
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按手术-病理分期的结果及存在的复发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激素治疗);晚期患者则采用手术、放疗、药物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