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知识
经筋疗法
经筋是什么?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在连属体系,与经脉结成“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联体,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
薛立功[1]认为: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石学敏院士认为:十二经筋是属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调控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它包括人体的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腱鞘、韧带等软组织。十二经脉属于形而上的经气系统,而十二经筋则属于形而下的筋肉系统。
经筋病症是什么?
经筋病症,系指由于外界环境及体内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出筋肉急慢性损伤症状、病理体征、功能异常以及对机体整体不同程度影响的临床症候群[2]。包括伤筋病症即经筋分布之处的筋肉挛急、掣引、痹痛、转筋、强直、弛缓、肢体不用等症,多为运动系统的损伤。当十二经筋受邪时,其病理表现多为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肌肉关节的疼痛、关节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等。
经筋刺法是什么?
经筋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结法”或“针至病所”。经筋刺法就是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治疗经筋病的针刺治疗方法。广义上指的是所有沿经筋走行施行针刺的方法,狭义上指的是根据《灵枢·经筋》所提出的“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经筋治疗理论,应用围刺、透刺、排刺等针刺方法。该针法治疗经筋病,疗效显著,在针灸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筋刺法最早见于《灵枢》,如《灵枢·官针》篇指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基于此石学敏院士指出,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法、合围刺法、透刺法、散刺法等方法。
另外,《灵枢·官针》篇还指出:“九日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即用火针或温针刺法治疗寒痹。《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经筋刺法的操作
1排刺法: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输”,即在疼痛的部位,用直径0.3-0.35mm,长度25-40mm的针灸针在疼痛的区域内每隔1cm刺一针,分三排,一般以三至五针为基数进行排刺,每天一次,3到5次一个疗程。对急慢性的各种经筋痹痛有非常明显的疗效。
2沿皮浅刺法:浅刺方法沿皮下治疗。
3燔针劫刺之经筋刺法:燔针亦名火针,即用烧红的针直接刺入经筋。以劫散寒邪,温经止痛。
4单针多向透刺法:直接在经筋系统痛性筋结点病变部位循经施治,一针多向透刺,以激发经气,调和阴阳的方法。
经筋刺法应用于哪些疾病?
从《灵枢·经筋》所载病症看,经筋病变主要涉及了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及相关器官的病变。经筋刺法也主要用于顽固性面瘫、面肌痉挛、中风后遗证之筋肉挛急、各种关节痹痛等病症。包括面神经炎、膝骨关节炎、颈椎病、冻结肩、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中。
我们科正在做
目前我科门诊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经筋理论,广泛使用芒针、火针、毫针、刃针、针刀等器具,采用“痛点行针”、“燔针劫刺”、多针浅刺、沿皮浅刺、单针多向透刺、围刺、排刺等针刺方法,在治疗经筋病变方面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2] 黄敬伟.经筋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